CR客户 参考资料 联系我们

光能

一寸山河一寸血(二):难竟全功——高黎贡山西侧战场

来源:米乐是不是正规平台    发布时间:2025-04-08 00:24:55

  5月16日,第593团奇袭桥头、如同一把尖刀刺破了日军的高黎贡山防线集团军其余各部均行动迟缓,在桥头、瓦甸、江苴都“慢了一步”,留下难竟全功的遗憾。不过,四处救火的日军也疲于奔命,在各处都无法将战术优势转化为决定性胜利,最终不免狼狈后撤。远征军终于克服了高黎贡山天堑。

  1944年5月12日深夜,第198师师长叶佩高在河滩上的帐篷里与一名着便装的神秘“客人”进行了秘密长谈。次日,叶佩高命令廖定藩团长率领担任预备队的第593团(仅留下1营)前往北斋公房南方一条人烟绝迹的小径、向北斋公房敌军的后方基地桥头镇(今桥头村)展开奇袭。当晚,第593团士兵们身背五日份炒米沿辛酉山、苦竹山、三元宫小径西进,走在队列前方担任向导的正是那位神秘客人:预2师谍报队长石大用少校。一路上士兵们顶着连日阴雨,冻死者时有所见,经过三天跋涉终于从三元宫村走出了高黎贡山、成为了反攻战役中第一支抵达高黎贡山西侧龙川江河谷的远征军部队。

  经过军官化妆侦查后,第2营于16日拂晓对驻守桥头的日军第148联队1大队留守队(该大队主力已远调缅北战场)展开突袭、一举攻占了桥头东侧的南北两座高地:狮子山和余家大坡,还有桥头镇内的日军仓库。同时,第3营9连北上进攻北斋公房日军的后路关隘:马面关高地,短促激战后将其占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不同于官方战史中的寥寥数语,老兵回忆的第2营营长张程甫的殉国过程极为真实、令人唏嘘。这位行伍出身、绰号“张飞”的营长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一名日本兵装死,本能地张开双臂、高喊“抓活的!”,不成想狡猾的日本兵当即开枪、张营长头部中弹而死。此后几天,远征军续向桥头西岸和桥头东侧余家寨的残敌进攻,基本将其消灭、还缴获了日军没有来得及焚毁的物资。几天来第593团总计伤亡100余人,从日军战史来看,尽管第198师战报声称“全歼”桥头守敌,事实上儿玉市马中尉指挥下的桥头守备队残部86人仍在支撑、始终未被歼灭。第198师报告毙敌300余人的数字似乎也有夸大,实际推测应为100余人。

  可能充当援兵的两支部队分别是第36师和刚刚配属给第54军的预2师(顾葆裕)。第36师于5月21日开始从野猪官塘进入另外一条路况险恶、日军相对兵力薄弱的通道西进,准备进攻桥头南方的瓦甸。然而,第36师进展缓慢、先头第107团在23日之前竟然冻死200余人,因此全师一度停止了进展,致使第54军军长霍揆彰在25日严厉批评第36师“擅自行动,殊属非是”。无奈之下,第36师只好以第106团为先导、于28-29日消灭高梁弓之敌后于30日到达寺山寨、走出了高黎贡山,可惜的是此时桥头的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第36师可谓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相比之下,第20集团军未及时命令预2师增援第593团就更难理解了,该部最终于25日才沿着第593团的路线西进三元宫、次日归属第54军指挥。就这样,第593团竟然在攻占桥头10天之内未得增援。

  相比起第20集团军的行动迟缓,日军针对桥头战况做出了极为坚决的反应,日军战史称之为“果断的内线联队长藏重康美亲大佐率联队部直属各单位和第56野炮兵联队1大队主力迅速从大塘子方向西撤,另外师团部集中卡车运输驻守龙陵、芒市的第113联队2、3大队极速北上配属给藏重康美指挥,力求反攻桥头。25日,日军与位于界头村的远征军前哨阵地接触,两天后展开总攻。

  27日拂晓,第113联队3大队在炮兵支援下直扑第593团5连驻守的狮子山阵地、2大队向东包抄,第593团副团长黄福荫亲率第6连支援狮子山、团长廖定藩亲率第9连和特务排向东截击日军第2大队,均陷入激战。据远征军记载,第5连连长张硕昌亲自与日军格斗、击毙6人,士兵刘志幺作为全班幸存的最后一人引爆手榴弹与5名敌人同归于尽,可惜最终阵地失陷。次日,日军继而围攻余家大坡第3营主阵地,全营激战半天即伤亡过半、营长吴跃垣殉国,第2、3营副营长和大部分连排长也非死即伤。第593团仅能依靠当日才抵达的第1营收容第2、3营残部死守生命线连封锁马面关日军后路。应该说,第593团两天的抵抗相当激烈,仅第113联队的两个大队就被击毙了包括3名军官在内的40余人(加上第148联队直属单位伤亡应在百余人以上),但是远征军以相当大牺牲取得的战机就此丧失。

  从桥头东侧上空向西俯瞰狮子山(左)和余家大坡(右)形成的隘口;可见两座山夹住了桥头东侧、实属掌握桥头的关键

  实力有限的第9连未能完全封锁日军后路,藏重康美在之后几天内打通了困守冷水沟-北斋公房的第2大队后路,输送补给的同时撤下了300余伤员。就这样,正面进攻的第198师592、594团也被迫付出更大代价。经过苦战,第198师终于在28日攻占冷水沟,但是日军封锁了面前的通向北斋公房的隘路。29日,被严令立即攻占北斋公房、否则枪决的第594团1营营长鲁砥中淡然地爬上棱线观察敌情、被日军机枪打中殉国。30日,时年52岁、出身湖南保安队的第594团老资格团长覃子斌上校在身先士卒带领特务排搜索前进时惨遭盟军航空兵机枪误伤,被打断大腿、失血过多而亡。除了顽强的日军,连日雨雪与暴涨的怒江更几乎让第198师陷入了缺衣少粮的境地,以至于被迫依靠美国飞机趁着恶劣天气的间歇空投粮弹和雨衣。对于很多士兵而言,能否拿到美机空投的雨衣就决定着生死。就在覃子斌团长殉国、日军从冷水沟撤下伤员的同一天,预2师才姗姗来迟、抵达三元宫,而此时第148联队部和配属的第113联队2、3大队慢慢的开始向南“反转”。

  腾冲以北龙川江河谷战场从北向南的主要村落依次是桥头、界头、瓦甸、江苴,其中桥头和江苴分别是北斋公房、南斋公房日军后方的主要基地,瓦甸则位于野猪官塘-高梁弓-寺山寨通道后方。将其串联起来的南北向公路(今G219国道)成为了日军维持各处联络、四处机动内线作战的大动脉。如前所述,第36师也付出上百人冻死的代价后才在30日从寺山寨走出高黎贡山,进抵瓦甸(今永安村)以东。瓦甸东侧是一连串连贯的山地,从北向南依次是金钟山、狮子山、大街坡(金钟山即今日马鹿坡)。此时藏重部队主力还在桥头方向、瓦甸兵力空虚,可惜第36师又慢了半拍、没有及时发起进攻,当天日军即开来10辆卡车增援瓦甸守军。31日下午,金钟山上的日军炮兵对瓦甸东侧正准备攻击的第36师部队展开炮击、同时从桥头南下的藏重部队向寺山寨猛攻,最终迫使第107团于次日早晨放弃寺山寨向高黎贡山后撤。值得一提的是,李志鹏于31日紧急呼叫美国航空兵轰炸金钟山、压制日军炮兵,但是其中1架轰炸机被日军高射炮击落、3名飞行员跳伞后被当地村民救助生还。

  正如前一篇所讲,由于桥头突破吸引藏重康美携联队主力撤离大塘子,留守的日军第148联队3大队只得退守南斋公房。于是,跟进的第53军在正面进攻屡次受挫的情况下也只留下第116师346团牵制南斋公房日军,其余部队沿小路翻越高黎贡山、向江苴进发。正如另外几支从小路翻山的部队,第53军也沦落到了吃团长的病马果腹的境地。5月31日-6月3日,第130师在左、第116师在右逐渐控制了江苴东侧区域,但是因为进军困难一再延迟总攻时间。就这样,日军两路援军又以不到一天的时间差占得了先机。藏重部队自击退第36师后继续南下、于4日抵达瓦甸,刚好击退了第130师的大规模进攻。据双方战史,第53军当天伤亡70余人,日军仅第113联队2、3大队即被击毙约20人。同时,固守红木树的松井秀治大佐也在6月3日干脆放开红木树方向的防御,亲率联队部、直属单位和第1大队向西北进军,与藏重对第53军形成夹击之势。值得一提的是他同时命令部分单位和伤员共300余人返回松山,走向了他们的绝命之地。

  6月5日,准备完毕的两路日军夹击第53军,被日军战史视为滇西战役第一阶段的“决战”。从北侧进攻的藏重部队以主力正面进攻第116师,另以100余人从东侧进行屡试不爽的迂回攻击,一度进逼第116师指挥部。于是,第116师特务连、搜索连与日军展开了极为惨烈的白刃厮杀,搜索连上士班长蔡斌留下了极为详细、惊人的回忆:有着七八年作战经验、从东北打到云南的老兵组成的搜索连共200余人与100多日军在荞麦地里短兵相接、“扭成了几十团”。在蔡斌摔倒、即将被3名日死的时刻,连长高玉功挥舞着“英国弯刀”(应指廓尔喀刀)削掉了第一个日军的半个脑袋、又砍掉了第二个日军的手,蔡斌本人顺势拖倒第三个日军、用匕首捅进了对方的心脏。经过了三天这样的战斗后,整个搜索连竟然只剩13人生还!连长抱着弟兄的尸体哭喊“我的兄弟啊!我的老兄弟啊!”,竟然悲愤之下自尽。战争之残酷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江苴东侧的梯田(即老兵回忆中的”荞麦地“),也就是第116师特务连、搜索连与日军近身肉搏的地方

  不同于第116师的坚决抵抗,第130师或许是因为前一天的进攻过度延伸、在松井部队的攻击下迅速败退,第116师也腹背受敌、只好东撤。6日,松井部队和藏重部队在江苴会师,第53军则如同此前的第593团、第36师一样被压迫回了高黎贡山上,不少官兵因此冻病甚至冻死。由于部队不战而退的表现,第130师师长张玉廷不久后即被调职、副师长王理寰接任师长。值得一提的是第53军军长周福成原本申请直接将张玉廷撤职,但是卫立煌改为将张调任高参以保“情面”。想到基层官兵在战斗中因为指挥失误白白牺牲、蒋介石一再重申“抗战连坐法”,这样的处理令人难以置评。

  视角回到战场北侧,预2师终于抵达三元宫之后的表现也令人大跌眼镜。6月2日,第5团2营夺取了桥头以南日军防御空虚的界头村,但是第6团对狮子山和余家大坡的连日昼夜进攻均未奏效。要知道,此时守备桥头的日军仅一个中队而已,预2师十余天竟没取得像样的进展。同期,第36师对瓦甸的进攻也受阻于金钟山日军的阵地,李志鹏只能一再请求飞机轰炸却无甚效果。

  正当日军第56师团主力在高黎贡山西侧分进合击之际,原本担任防守军的远征军第11集团军对松山、龙陵展开了大规模攻势,使滇西战役进入了第二阶段。兵力捉襟见肘、龙陵守备队危在旦夕的第56师团只好从腾北彻底收缩、主力南下龙陵战场。撤离之前,藏重康美决定集结第148联队本部和第3大队救出即将全军覆没的北斋公房守备队。由于第3大队主力撤出,第53军130师389团终于协助第116师346团攻占南斋公房。即便是面对日军后卫部队,战斗也并不轻松:第389团最终是派出敢死队十余人攀爬绝壁绕到南斋公房后方、以手榴弹突然袭击消灭了守敌,不过也有一名敢死队员在迂回过程中失足摔死。

  6月10日,藏重部队击溃了桥头以东十余天进攻未果的预2师第6团。此前,预2师第5团已经接管第198师593团马面关和背后朝阳地的防务,以解放后者向东从后方进攻北斋公房之敌。因此,第54军严令顾葆裕“必须确保三元宫、朝阳地。虽一兵一卒,亦须与阵地共存亡。勿违!”然而,第54军电报发到

  的几乎同时,马面关和朝阳地已经再次失守、第5团向三元宫以西的弯山擅自后撤。更有甚者,顾葆裕在战报中竟然隐瞒了这一战况,以至于霍揆彰此后也予以敲打:“查界头、马面关、朝阳地失守未报”。

  成功打通了马面关的藏重康美从12-14日营救几乎被分割包围的北斋公房守军撤退、第198师也

  终于在15日消灭了日军后卫部队、占领北斋公房,美军战史记载阵地上遗弃了75具日军尸体。预2师放弃马面关之后几天内发动反攻、试图恢复阵地,在弯山、马面关、朝阳地陷入激战,进展不大。第54军只好命令同样在瓦甸面前一筹莫展的第36师北上进攻桥头,其先头第107团于14日下午与马面关撤退的日军野炮第56联队1大队遭遇、日军遭到一定损失后继续突围。15日,预2师第5团终于收复日军主力已经放弃的马面关、朝阳地,消灭日军残兵的同时收缴了日军撤退途中散落一路的千人针、信件等物件。

  马面关和三元宫中间的弯山:预2师放弃马面关之后重新向这里攻击,最终在15日收复

  前一天对余家大坡和狮子山再度进攻未果后,第36师于16日集中当面的炮兵实力:预2师山炮1门、第198师山炮2门、重迫击炮2门集中炮击掩护第107团再行进攻,该团终于于下午至傍晚在预2师第6团的协助下攻占余家大坡、狮子山和桥头,据说第3营还消灭了数十名试图从龙川江浮水逃跑的日军。尽管当面之敌仅为日军后卫部队,这天的战事还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远征军在高黎贡山西侧的战斗中炮兵实力多么受限,更不用说弹药补给极为困难。这也能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释各部攻坚为何屡屡受挫。

  同一地点更为广角的视野;右半边的山地大概就是狮子山(与桥头东南的重名)

  6月18日,第36师追击南撤日军至瓦甸,从次日拂晓开始以第107团向金钟山、第108团向更南侧的大街坡猛攻,另以第108团1营渡过龙川江至永安桥方向埋伏。日军阵地以坚固的土木堡垒为核心,辅以铁丝网、鹿砦等障碍,步兵进攻十分困难。于是,第107团

  在有限的炮兵掩护下集中使用火箭筒和战防枪依次破坏日军碉堡、击退日军数次反扑才攻占部分阵地。下午开始,部分日军从永安桥撤退人员和物资、遭到河西岸第108团1营和迫击炮连阻击。次日早晨,第36师全面攻占瓦甸,此前日军主力已经趁夜反扑后突围。第36师在两日的总攻过程中伤亡230人,战后总结认为日军工事坚固、火网浓密、障碍设置深广,在没有炮兵支援的情况下步兵正面进攻难以奏效,火箭筒因此尤为重要。

  继续向南,从日军夹击中恢复过来的第53军也从6月11日再次向江苴攻击,依然在第113联队1大队的阻击下进展缓慢、仅13日就伤亡200余人。20日,第53军各部终于从多个方向进抵江苴,残余日军却突然撤走、当夜第348团2营突入已是空城一座的江苴。当然,在日军幸存者的回忆中,腾北撤退依旧很狼狈不堪的:掉队的伤员伸着手、陷在齐膝的泥里求救却无人理睬,最终只能沉默地目送还能行走的士兵们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腾冲。

  值得一提的是,江苴在1942-43年曾经是腾冲抗日县政府驻地,也就是著名的张问德县长办公地点。德高望重的张问德在腾冲县城陷敌的危难时刻临危受命在腾北游击区组织抗日县政府,最著名的事迹是收到日军腾越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所谓“会谈邀请”时,义正严辞地回信《答田岛书》予以拒绝、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1943年后期日军大举扫荡时,年事已高的张问德也随军翻越高黎贡山撤到怒江东岸,随后又随军反攻、积极组织腾冲民众为远征军提供后勤补给等支持。现在这处旧址被修复成了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内收藏的钢盔(上方的日式钢盔可能是道具,下方的日式钢盔是真品,被当地人改为掏粪勺)

  总的来说,自从第593团突袭占领桥头以来,翻越高黎贡山的远征军其余各部总是丧失稍纵即逝的战机、屡屡被速度更快的日军各个击破。明明形成兵力优势的地区也无法攻占少量敌军依托阵地防御的重点。然而,看似是来去自如的日军实际上也是在高黎贡山防线四处漏风的情况下疲于奔命,无论是在马面关、瓦甸、江苴还是第二次北上马面关都仅能击退当面远征军,而无力将其消灭或击溃就要奔赴下一处灭火。总的结果就是双方恐怕都在感叹全功难竟,余戈也十分准确地将日军角度的高黎贡山战役总结为“没有结果的结果”。远征军付出了相当大代价、被拖延了战役的进程,却终究收复了高黎贡山西侧。

  就第20集团军各部而言,第593团的表现可谓鹤立鸡群,他们不仅自己把握住了

  战机、也为其它各部制造了机会。具体战斗层面而言,第593团以两营兵力先后造成日军200余人伤亡、摧毁了大量日军物资,自身也付出了两位营长殉国在内的重大代价。其余各部的表现则多少令人失望,因此第36师、预2师都先后遭到过第54军军部、第20集团军司令部批评,第53军130师师长也被调职。诚然,我们一定要看到远征军各部面对的困难:在炮兵还被挡在高黎贡山东侧、粮弹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远征军各部面对火力配置良好、依托野战工事、拥有卡车机动的日军,的确难以攻下各处据点。然而,像预2师弃守马面关这样的行为就更难原谅,他们从北斋公房放跑的第148联队2大队在不久后将成为日军死守腾冲的核心部队。第198师官兵私下里把顾葆裕称为“贾宝玉”,揶揄他活像一个公子哥、岂能作战?让人欣慰的是,预2师不久后将知耻后勇、在腾冲来凤山战斗中立下战功。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历时一个半月的高黎贡山战役落下了帷幕。按照第54军战斗详报附表统计,该军在高黎贡山及龙川江战役计

  受伤,实际总损失(尤其是包括非战斗减员)应该更为严重。第53军伤亡情况可能略微更轻,但也不会差距太大。日军第56师团从5月11日战至7月2日(这中间还包括第11集团军当面日军的损失)共计阵亡1,719人、伤死约300人、病死约200人、病患多达4,500人,原有兵力11,000当中可用健康兵员仅剩3,000余人。其中就包括

  远征军反攻之前组织军事演习的第56师团指挥人员,从左至右依次为:第56师团参谋长黑川邦辅大佐、第56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第146联队长今冈宗四郎大佐及师团司令部参谋袴田金作中佐;其中黑川和

  在我看来,以多恩准将为首的美国人对第20集团军在高黎贡山战役中的评价至为中肯。首先,他们肯定了远征军士兵在极为艰难的自然条件下坚持作战、取得胜利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尤其对于没人关注(甚至没有计入第20集团军兵力和伤亡)、瘦骨嶙峋的

  士兵们身背着沉重的物资翻越高黎贡山,屡屡冻死、摔死的景象印象非常深刻。参加过

  就这点而言,我因为同样探访过欧文-史丹利战场有一定发言权:科科达小径的距离远超过高黎贡山各隘口(徒步7-8天vs徒步1-2天),但是高度落差和温差远没有高黎贡山大。更重要的是1942-43年美澳军主力翻过欧文-史丹利山脉的方式是在北麓建立前进机场,将主要兵力、装备空运过去,而且哪怕这样还受制于补给困难、重火力不足。这样的打法是远征军没办法想象的。

  从飞机上拍摄的高黎贡山东侧怒江河谷;图片中央河道拐弯处就是双虹桥-大塘子区域

  高黎贡山西侧的龙川江河谷,可见比东侧怒江河谷开阔太多;山体向左侧明显伸出处在江苴和瓦甸之间;桥头位于照片远端河谷几乎收口处

  另一方面,美军对远征军的战斗素养和指挥水平颇有指摘。多恩尤其对远征军官兵占领阵地后不立即巩固(这点蒋介石也多次亲自发电强调)、不爱护武器装备意见巨大。其中攻坚利器火箭筒常常因为雨淋仅一天就没办法使用;远征军通讯单位既不使用手摇发电机、又不按时换电池,因此电台几乎失去作用、造成远征军各部难以配合;一直抱怨武器分配不公的第53军山炮营因为不按照规章制度维护美制火炮的复进机液压装置,12门火炮当中9门竟然因为故障无法投入作战。在残酷的战场上,对美援武器和美军空中支援十分热心却对美军训练漫不经心的远征军军官们才终于认真起来,但是数以千计的士兵们已经用生命交了学费。

  最后,我想针对常常看到的一类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对滇西日军工事的评价。在整场滇西战役中远征军对日军工事的坚固程度印象非常深刻,尽管高黎贡山各处的日军工事远不如腾冲、松山。然而,许多军事爱好者们却认为这些评价是夸大其词。在我看来,滇西战场大部分日军阵地的确以土木野战工事为主,通常形式是挖掘战壕、掩体配合原木和沙袋堆成的碉堡,还经常用汽油桶装满沙石构筑主堡垒,辅以少数的石制或混凝土碉堡。阵地前方常布设铁丝网、竹签、鹿砦等障碍物。诚然,这无法与硫磺岛挖空了山体、或者塔拉瓦滩头能抵御战列舰主炮的混凝土碉堡一类的防御工事相提并论。但是第56师团毕竟在滇西驻防两年有余、而且以善于修筑工事著称,还经常结合山地、隘口等自然地利选择阵地,况且经验老道的日军在火力配置方面选择非常合理、总能以少量兵力就建立有效的防御火网。这些在缺乏基本战术训练的远征军官兵面前都是十分可怕的。其中日军大部分掩体都有顶盖这点尤其让远征军军官们印象非常深刻,这样就让远征军主要依赖的支援火器:迫击炮的效果大打折扣。

  的某型国产迫击炮/掷弹筒(介绍为三二式掷弹筒,但是我并未查到相关介绍,欢迎读者指点)

  另外,军事爱好者们不应该小看此类土木工事对于缺乏重火力的进攻部队的威胁(远征军炮兵被阻碍在山东侧的高黎贡山战役尤其如此)。日军用仅仅几周在瓜岛、布纳-戈纳构筑的类似阵地(相比起滇西更弱)阻碍了火力和战斗力远远更强的美澳军数个星期至3个月,最后美澳军还是依靠坦克支援才将其攻克。塞班岛中部、冲绳岛南部的大部分日军山地防线也以依托山地的土木工事为主(在冲绳岛有相对更多的地下掩体),同样给坐拥非常大的优势陆海空火力并拥有大量特殊装备的美军造成了相当大伤亡。因此,最多拥有几门迫击炮支援、又毫无攻坚经验的远征军无论是在高黎贡山各隘口还是在龙川江河谷各日军据点外的高地面前,都很难以步兵火力克服当面的日军野战工事。下一篇将会写到腾冲城外的来凤山战斗,我们将看到远征军如何在盟军支援下以近乎教科书式的战斗克服日军在高地上构筑的阵地。

上一篇:杨成武晚年回想黄土岭战役:这一战我有两个没想到

下一篇:抓住户用光伏风口农村家庭变身绿色能源小富翁

Copyright ©2017 - 2022 米乐是不是正规平台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兴寿6号 电话:400-962-8166